2011年1月30日星期日

汉字的力量


汉字的力量

(新加坡联合早报,2011-01-29, 星期六)

● 朱凌宇

  近年来,时空穿越类小说席卷全球。如果让我们也天马行空,设想世间真有那么一种时间机器存在,任你我穿越往来,笔者估计,恐怕也只有华人才能生存下来。

   《全球通史》的作家斯塔夫里阿诺斯(L.S. Stavrianos)就有这样一个比喻,说是公元前一世纪(汉代)和公元八世纪(唐代)的华人相互穿越,他们都能适应改变后的生活,因为生活方式相同, 传统没变,政府结构相似,而最主要的是——文字几乎没有变化。但是相同的事情发生在欧洲人的身上,结局可能就是悲剧了。

  在这里,有个历史的佐证。众所周知,古代世界存在过四大文明,它们分别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华文明。它们分别在文明创始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文字: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印章文字(哈拉本文字)、甲骨文。在对这些古代文字的破译中,大家的经历又各不相同。

  楔形文字困扰欧洲300多年,直到贝希斯顿铭文的出现,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贝希斯顿铭文是用以歌颂波斯王大流士丰功伟绩的铭文,以埃兰语、古波斯语、楔形文字三种文字记录,学者正是从解读古波斯语这个途径,突破了对楔形文字的理解。

   象形文字稍微好点,从拿破仑发现罗塞塔石碑,到商博良(Jean-Francois Champollion)确定破译方向则用了20余年。罗塞塔石碑的碑文用三种文字写成,分别是希腊文、象形文字和后期的埃及文字,所以相同的结果是学者 依据希腊文从而揭开了象形文字的面纱。

  如果说希斯顿铭文是解开楔形文字的钥匙,那么罗塞塔石碑就是解开象形文字的钥匙。但是如果这两把钥匙没有被发现呢?这两种文字岂不还是未解之谜?古印度的印章文字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直到今天,它的钥匙还没有被发现。

  甲骨文的破译却是十分轻巧,清末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国立最高学府的校长)王懿荣一次在生病中服用中药时发现,中药“龙骨”(古代动物骨骼及其化石)上有人为刻画的文字,没几天,他和几个朋友就解读出了上面的文字。

  四种古代文字比较,前三者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时间,并且一定要借助“钥匙”才能破解(印章文字还缺少“钥匙”),而汉字的破解只用到了少量的人和时间,而且不需要“钥匙”。

  这说明什么呢?这恰恰说明了汉字的发展是延续的。因此,不要说汉代和唐代的华人相互穿越,他们能够生存,笔者估计,就算他们与我们当代人相互穿越,大家也都能够生存。

欧洲在楔形文字之后,诞生了字母文字之祖——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又发展出希腊文、拉丁文。后来大多数的民族将自己的语言与拉丁文字结合起来,形成了各个国家的肇端。据统计,公元8世纪的时候,欧洲就有了40多种文字。

   设想中国也是像欧洲一样,用拼音字母为基础,与各地方言相结合,形成不同的文字的话,中国该有多少文字?上海人写上海字,广东人写广东字,福建人写福建 字……不仅交流起来一锅粥,而且可能国将不国,就像欧洲一样碎碎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还真要感谢秦始皇,他统一了文字,让华人有了凝聚的基础,让华人成 为华人。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汉字有传承的力量,更有凝聚的力量。也正因为这个道理,笔者估计,欧洲要真正成为一个团结的整体,光靠欧元是不行的,必须得有一种共同的文字,共同的语言。目前看起来英语应该有此优势,但我同时也知道,首先,法国人就不会答应。

作者是中医师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