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6日星期二

读者来函指毁约引起担保人赔款疑虑 -- 新科研奖学金得主:已做毁约赔偿

新加坡联合早报 2010-10-25

读者来函指毁约引起担保人赔款疑虑
新科研奖学金得主:已做毁约赔偿

2010-10-25

● 李慧玲 与 蔡慧玲 报道

林雅目前在哈佛大学修读生物物理博士学位,得到大学方面的全额资助。她解释,自己今年730日回波士顿,此前,在726日通过支票还了A*STAR第一笔解约费。剩余的款项在9月第一周通过汇款方式已全部还清。

  中国学生在本地获得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奖学金到美国顶尖大学深造,在哈佛大学修读博士学位获得学校全额资助,决定毁约,引起担保人为赔偿金担忧。

  担保人的一个友人两个月前在本报交流版的文章里抱不平,引起关注。本报记者在波士顿访问这位在哈佛大学进修的奖学金得主,她澄清家人已经卖了房子把解约费缴清,没有让担保人承担赔款。

  从中国福建省会福州市到新加坡上中学、高中,最后以优异成绩获得A*STAR奖学金的林雅,是本报交流版的文章见报好一段时间后,才从同学那里知道事件,并且发现自己成了事件的主角。她觉得有必要澄清误会。

  她说:“这个误会影响很大,如果不澄清,造成以后大家不敢为奖学金得主担保,那就不太好了。”

  林雅目前在哈佛大学修读生物物理博士学位,得到大学方面的全额资助。她解释,自己今年730日回波士顿,此前,在726日通过支票还了A*STAR第一笔解约费。剩余的款项在9月第一周通过汇款方式已全部还清。

  她说:“解约费需分两次付清主要是现金不足,因此家里需要变卖房产,但由于国内房产交易手续繁琐复杂通常需要二三个月, 父母亲在8月底才凑足剩余款项。”

  根据和A*STAR所签的合约,林雅不能公开解约赔偿款额。但是一般政府相关机构奖学金得主如果没有履行合约,除了赔偿大学几年的费用,还会加上复利。交流版的文章透露,款额高达40万元。

  林雅说,父母是专业人士,如果单凭工资,不可能拿出钱来。正好他们过去投资买房产,而中国房地产这几年迅猛上涨,使得他们所持的资产增值,脱手后得以作为赔偿金额的一部分。

林雅说:“为了不让担保人担心赔款问题,父母亲认为应该先把解约费全部还清,之后才通知他们。但没想到七月底回美国之后,A*STAR在8月10日致函担保人有关解约事项。由于担保人当时还不知情,因此才产生很大误会。对于给他们带来的麻烦与困惑,我很抱歉。”

  林雅的担保人之一,是她从福州初到新加坡时,就读的圣尼各拉女校安排照顾中国学生、教她中华文学的罗婵珠老师。

  林雅说,上次回去新加坡,打过手机给老师,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联络不上。解约后知道老师收到通知她解约的信,她匆匆发过一次电邮,跟老师说明自己会交解约费。

  她说:“如果不是父母有办法承担款额,同意我解约,我绝对不会做这样的决定,让罗老师和另一位担保人去帮我赔款。事实上,现在父母为了我而这么做,我很感激他们,也已经觉得很抱歉了。”

  她是在威斯康辛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念完本科后,到哈佛攻读博士。但也正是这样的时候,她开始思索自己的兴趣和未来。

  林雅说,申请奖学金时十几岁,初院刚毕业,年纪还小,也没有考虑很多。虽然本科毕业后对科研工作仍抱着浓厚的兴趣,要把博士读下来也还可以,但未来不一定想要成为一名科学家。而要把科研作为终身的职业,那更是一辈子的事,是十几岁的时候无法想像的。

  她解释:“由于合约规定博士毕业后需要回新加坡从事五年科研工作,我恐怕这并不是我最终想要选择的事业,经过慎重考虑,才做出解约的决定。”

  她强调:“解约前我已反复慎重考虑过,毕竟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重大决定。

  她目前忙着实验以外,也旁修一些统计学的课,为以后的专业转变做准备。

  在与林雅的联系中,她回复电邮的时间很有规律,答复不长。如果没有及时回复,她过后会抱歉的表示自己忙于课业。

对于中国学生是否只是利用新加坡作为跳板,让他们得到机会到西方国家留学后就不再回头的说法,林雅说:“这个评语有欠公平,事实并非全然如此。”

  “我所认识的多数在新加坡留过学的中国同学,大学毕业后现已在新加坡成家立业。”

  谈起在新加坡时的中学生活中的人与事,她也仍有一份怀旧之情。

  林雅说:“我当初绝对有想过要回新加坡,现在也是如此。我15岁就离乡背井一个人到新加坡念书,这么多年来已在那儿结识了许多很好的朋友,并且对新加坡有了很深的感情。相信将来有机会我还是会回去新加坡生活和工作。”

新科研:奖学金得主遴选非常严谨

  历年来,有一些A*STAR奖学金得主因为不同的原因毁约。但实际的毁约人数有多少,导致他们毁约的原因又是哪些,新科研不愿透露。

  新科研发言人说,奖学金得主的遴选过程非常严谨。除了进行数轮面试,奖学金申请者也必须提供学校的推荐书。另外,获颁奖学金的学生也必须签署协议,确保他们在毁约时履行法律责任,作出赔偿。

  但发言人说:“就如任何遴选一样,过程中必须对每个申请人作出判断,而我们只可以希望这些判断多数时候是对的。”

  对于奖学金得主的前途规划,新科研发言人表示,除了初期的培训外,新科研会尽量栽培每个奖学金得主,给他们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让他们在具国际级科学家的领导下工作,确保他们建立起有价值而且成功的研究事业。

  发言人说:“我们自然希望奖学金得主坚持通过在A*STAR做研究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信念。”不过他也说:“最重要的是奖学金得主履行自己当初申请奖学金时所知道要负的责任。”

为林雅担保的罗婵珠老师对学生在毁约事件上的决定和处理虽不苟同,但这位热心的老师表示,她不会因为这件事而不再做保。她说,自己当年到中国读书时也尝过找担保人的辛苦,如果再有外国学生要她做担保,她还是会义不容辞。

  她说:“不希望他们因为钱的问题失去读书的机会。”

中国网站论坛热议

  月前那篇读者来函刊登后也引起了坊间的讨论,而中国网站论坛的讨论比新加坡网站上的讨论来得热烈。

  网民的看法分两派,一方认为,奖学金得主毁约可以理解。他们认为本地所颁发的奖学金要求得主回国履行的合约期太长,“束缚”了奖学金得主,才会导致他们产生“脱困”的欲望;另一些人则对奖学金得主的毁约行为不以为然。

  网友刘琪玮说,不只中国留学生,新加坡学生也会毁约,特别是当学生认为自己的发展前景不在新加坡,又不想被新加坡绑住五六年,而外国公司又愿意赔偿,就会发生这种事情。他说:“新加坡做的是投资人才,就应该想好投资回报率和风险管理。而个人的前途选择由不得别人把它提到道德的高度来说三道四。”

  也有一些网民批评毁约的行为,认为这样的做法不只破坏了自己的信誉,也玷污了中国学生的名声,让其他希望申请新加坡奖学金的外国学生面对更多困难。

2010年10月11日星期一

世界最长寿教授郑集去世 享年110周岁

Info Source: http://www.mjhy.cn/post85601.html

今年5月中旬,郑老还曾饶有兴致地看本报对他生日所做的专题报道。张 筠 摄

斯人已去
  “我的经历,这么厚,一本书也写不完。 我从一个贫困的农村孩子, 一步一步成长起来,做了教授,做了专家,现在活了一百多岁,这是一个奇迹。”这是郑集教授在2009年说过的一段话,当时他已经109岁了。7月29日晚上6点20分,南京最长寿老人、世界最长寿教授郑集永远停止了呼吸。这位110周岁(虚岁111岁)老人的传奇人生将留在众多人的记忆中。8月4日上午九时整,石子岗殡仪馆大礼厅将举行郑集先生遗体告别仪式。
  弥留的日子:看着衰老一点点抽走老人的生命
  今年3月20日,郑集老人因为便血被送到省人民医院老年消化科,经治疗病情平稳。7月23日,郑老的肺部出现了重症感染,陷入昏迷状态,被转往重症监护室。
  抢救一周后,郑老离开了
  7月29日晚6点20分,在抢救了近一个星期后,郑老还是永远离开了我们。“老人的消化道中有个肿瘤,但并不是这个肿瘤夺走了郑老的生命,郑老太衰弱了,各个脏器的功能都跟不上,肺部感染又很重,要恢复相当困难。”省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主任周苏明告诉记者,老人送到重症监护室时肺部感染已经相当严重,本该是黑色的检查拍片上一片白色。插管、上呼吸机……最先进的医疗力量也回天乏力。
  在转入重症监护室之前,郑老一直住在省人民医院老年消化科。老年消化科薛绮萍主任几乎是看着衰老一点点抽走老人的生命。“刚开始老人还能起来走动走动,到后来身体越来越虚弱,躺在床上的时间越来越长,痰咳不出来,再加上长期躺卧造成的胃食道反流,让老人病情急转直下。”
  最后心愿:世界和谐
  今年6月,郑老和南师附中的毕业生朱皓康向世界130多位领袖发出了一份倡议,倡议书中写道,“坚信2008年北京奥运会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的我们希望人类共享同一个和谐的世界。因此,我们向您,世界各个领域的130 位领袖中的一位,发出倡议:希望您坚持和谐与健康的理想并不断地持之以恒地努力!”这也是郑老留下的最后的文字与最后的心愿。
  “2010年,虚岁111岁的郑老和我的年龄加起来正好是130岁,所以我们这个计划又叫‘130计划’。”目前正在美国的朱皓康告诉记者,早在7月1日,他们就将这其中一封信交给了前来看望郑集教授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校长戈登•吉。
  朱皓康说,他很庆幸自己能在年少时结识这位传奇人物,但是又后悔没有早一点结识郑集教授,但是他相信郑老的精神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当我仰头凝望浩瀚宇宙,静心体悟人生百态时,我的心中会有一颗明星永远为我照亮。”朱皓康说。
  精神长留
  他的博客还将继续更新
  最长寿教授很新潮
  郑集老人年纪虽大,但绝对不服老,90多岁还在学外语,100多岁照样上班做研究。最让记者惊讶的是,郑集老人居然还很新潮的拥有个人博客!这也是世界上最长寿教授的博客。帮郑老整理了三本养生书的东元教育董事夏颖博士告诉记者,郑集教授虽然高寿,但是却十分新潮。在将郑老的书稿论文出版之后,为了让郑集老人的长寿之道能够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夏颖决定给郑老开设个人博客。“当时去征求郑老意见时,郑老一下子就答应了”。知道自己的养生之道可以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熟知,郑集老师感到非常开心。
  点开新浪网郑集老人的博客,博客头像就让我们感到了郑集教授的一颗不老的心。一张简单线条的郑集漫画头像昭告着郑老的淡然的处世态度,而博文内容也多为郑老的个人简历,以及他的长寿理念、养生方法。除此之外,记者还在博客上看到了残奥会冠军孙海涛,澳门小姐亚军李菲等知名人士前来拜访郑集教授的照片。虽然老人已经离世,但老人的博客夏颖将继续更新,“为的是让郑老的经验、心得惠及更多人。”
  自创养生操将继续推广
  “郑老最可贵的精神便是坚持”,夏颖说,郑老一生颠沛,其实身体条件并不是最好。但郑老很注意养生,自己创造了全身按摩的“养生操”和“寿带操”,并且每天都坚持锻炼,所以才能在年纪过百之后依然保持着很好的身体状态。
  同样因为出版书籍和郑老结缘的国际瑜伽教育学院院长林琳对郑老的养生操非常感兴趣。“我带了学校的老师,亲自到郑老家里,一个一个动作地学。”林琳又请了专业的团队把郑老的动作串起来,按照从头到脚按摩的方法编排动作,使得这套操更加连贯,易于推广。“郑老养身操的动作和瑜伽很多是相同的,我们所做的是 ‘用一根线将珍珠串起来’。”
  林琳说,学校义务帮郑老拍摄了这套操的教学碟片,还在央视播放过。如今郑老离世了,她还是会把推广工作继续做下去。“目前我想通过免费赠送碟片的方式先在敬老院推广这套操,这会使很多老人受益。接下来我还会在社区向大家介绍郑老的养生保健方式。”
  ■大写的人格
  他们眼中的郑老
  “中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教育家,中国衰老生化研究学科的奠基人,中国生物化学和营养学研究的先导者之一。”在所有介绍郑老的网页中,这几个表述是必定提及的字句。通过这样的字句来认识郑老似乎是“高不可攀”,但与郑老接触过的人都知道,郑老是多么平易近人又幽默风趣的人。
  ◆幽默
  在郑老晚年,和郑老接触最多的志愿者之一是东元教育董事夏颖。2008年3月,带着崇敬与朝圣心态的夏颖来到了郑集老人的家中。但郑集教授的举动却让夏颖着实吃了一惊。108岁的郑老居然在看新闻品评着国际大事!有生命力,这是108岁郑集老人给夏博士最初的印象。108岁的郑老和20多岁的年轻人交流起来居然没有一点代沟!“当时他还即兴点评了我的穿着,‘你今天的衣服搭配很好嘛,和你的气质很配。’照顾到百岁老人的身体状况,夏颖博士在和郑集老人接触的过程中总会稍稍将自己的说话声音提高。但是郑老却很幽默的回答夏颖,“你不要那么大声,我听得见”。夏颖很不解,为什么郑老在和其他人说话时却会“选择性失聪”呢?郑集老人说,“我不喜欢的我就听不见”,要求夏颖和他说话时保持正常音量就可以了。
  ◆爱心
  孙海涛是残奥会六块金牌得主,在2008年,因为合编一本书《从心开始》而和郑老结缘。“当时5•12地震才过不久,我们都希望能给四川灾区人民一些心理援助。”孙海涛说。
  在合作编写《从心开始》之后,孙海涛也曾多次拜访郑老。“在我心中,无论在学术上,还是个人修养上,郑老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我最佩服的是郑老乐观的心态,他一心想做公益,无论是讲座还是出书,他都想把自己的收获分享给他人。”
  ◆平易近人
  “郑老和我都属鼠,但他大我整整72岁,听到郑老逝世的消息我特别感慨。”国际瑜伽教育学院林琳院长和郑老接触始于2008年,郑老108岁生日的时候。 “当时我正在编一套有关瑜伽教育的书籍,其中涉及到营养学的部分,中国营养学会就向我推荐了郑老这位‘营养学之父’。”
  在之后的两年多,林琳也时不时上门看望郑老。“虽然每次郑老都会忘了我,我要重新介绍自己,但不到10分钟,他就会和我聊得很开心。”林琳说,郑老让其印象最深的是郑老拜访114岁的胡家芝老人时,是她开车去接的郑老,同行的还有其他工作人员。“郑老在车上对我说,要付我车钱,用了人家的车就得给车钱,不能让我吃亏。”
  实习生 杨甜子 通讯员 王家俊 本报记者 杨彦 张琳
  ■传奇的一生
  郑老5“最”
  最长寿教授:1956年,国务院曾将全国最有成就的56位知识分子评为一级教授,如陈寅恪、梁思成、冯友兰等。当年的56位大师中郑老是最后一个离世的。
  最长寿作家:2009年,109岁高龄的郑集教授在台湾出版新著《不老的技术》,成为世界上最老的作家。
  最长寿的发明家:2010年,郑集教授根据自己养生心得发明“寿带”,总结出按摩带健身法,获得发明专利。
  最长寿的博主:郑集于2009年教师节开博客普及科学知识,成为世界最老博主,12月获“中国中老年博客大赛特别奖”。
  中国最老的志愿者:郑集教授在1993年就捐出全部房产,2009年计划捐出全部财产,提供给营养学和抗衰老学作研究基金,被多家媒体誉为“中国最老的志愿者”。
  个人简介:
  郑集先生1900年出生于四川省南溪县,1928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34年毕业于美国印第安那大学获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郑集先生历任中国科学社南京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第四军医大学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生命科学院教授等职,曾任中央大学教授会主席、中国营养学会首任理事长、江苏省生物化学学会理事长、衰老生物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郑集先生是我国生物化学和营养学的先导者之一,衰老化学的主要奠基人,1956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教授,曾荣获英国剑桥人物中心“21世纪最有成就奖”。
  ■链接
  跟郑集学养生
  饮食荤素搭配:郑老早晨一般是牛奶、面包或者馒头,有时吃一个鸡蛋。中午和晚上一般都喝稀饭。同时也要吃菜,一般是两荤两素搭配着吃。
  作息规律:早上5点闹钟准时发令起床,12点准时吃午饭,中午12:45午睡,晚上9点半到10点睡觉。
  凡事要想得开:心平气和了身体才能健康。



南京最老寿星郑集去世 100岁后仍坚持工作
来源:现代快报 2010年07月30日

2009年9月,郑老在家中向年轻人传授锻炼秘诀 快报记者 赵杰 摄


今年5月,大家帮郑集庆祝他111岁(虚岁)生日。快报记者 赵杰 摄

  昨天(7月29日)晚上6点20分,110周岁的南京最长寿老人、世界上最长寿的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郑集因肺部重症感染,医治无效,永远地走了。医生说,由于最后一个星期基本都是插管、依靠呼吸机,老人没有留下一句话……老人走了,但他留下了一生精彩的传奇,他自己总结的养生之道将继续为更多的人服务。 □ 快报记者 刘峻 黄艳

  老人走得很安详
  昨天晚上8点,记者在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重症监护室看到,老人已经仙去,安详地躺在6号病床上,表情很淡然,整个房间很安静,各项监护仪器“滴滴”运转,却再也无法留住这个传奇的老人。病房门口聚集了不少别的患者家属,说起来这个老人,大家都说真是不容易。一名李先生告诉记者,在他们老家,90岁的老人已经算是寿星了,郑集已经到110岁了,让人感觉生命真是谜。
  重症监护室主任周苏明告诉记者,老人很不容易,本身有基础疾病,肠道里甚至还有个肿瘤,但是一直顽强地和病魔搏斗,由于身体欠佳,因此一直住在省人民医院医学科。上个星期六,老教授的肺部突然出现了重症感染,从拍摄的片子来看,整个肺部已经是“白色”了,正常人拍摄的片子应该是呈黑色,这说明肺部炎症很严重,情况已经相当危急,进入到重症监护室前,老人已是昏迷状态,不省人事,整个重症监护室集中了优势力量全力抢救,并实行气管插管,利用呼吸机帮老人正常呼吸。但是由于病情太过严重,现代的医疗手段已经回天无力了,在抢救了近一个星期后,老人最终还是永远地走了。
  老人在来到重症监护室之前,精神状态还是很不错的,偶尔说几句话,也能听懂别人说的话,听陪护的医护人员介绍,说的话很有逻辑。不过,入住重症监护室后,已经没有办法说一句话,因此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周苏明告诉记者,110岁的老人,已经算是一个生命的奇迹。
  最后心愿是世界和谐
  就在今年6月底,郑集教授还和南师附中毕业生朱皓康发起了一个名为“130计划”的倡议,这也表达了老人最后的心愿:希望世界和谐。当时已过了110周岁生日的郑集教授虚岁111岁高龄,他和19岁的朱皓康年龄相加正好是130岁。他们写了倡议信,信中写道:坚信2008年北京奥运会口号“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的我们希望人类共享同一个和谐的世界,共庆同一个美好的未来。因此,我们向您,世界各个领域的130位领袖中的一位,发出倡议:希望您坚持和谐与健康的理想并不断地持之以恒地努力!
  两人计划向世界上的130位领袖写信,呼吁: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和谐世界,和谐梦想!美好的世界,美好的梦想!
  在7月1日,其中的一封信就交给了前来看望郑集教授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校长戈登•吉。
  学生回忆:敬业 俭朴 无私 100岁后还坚持工作
  72岁的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朱长生教授是郑集教授的学生。“他是我国营养学的创始人,生物化学界的前辈,衰老与抗衰老研究的奠基人。”朱教授记得,郑集从来就没有什么休息天。“100岁之前天天上班,暑假里太热,就拿张行军床放在学校里住,老伴送饭过来。”100岁以后,由于身体不允许,他每天在家也要工作4-5个小时。“最近几年确实身体不太能动了,才停止工作”。
  俭朴:连灯都舍不得多开
  郑老去世前的退休金是5000多元,加上院里的补贴1000元,一共6000多元。他一直不舍得买衣服,不舍得吃新上市的菜,家里的家具都是旧的。
  在郑集教授的家里,只有一台21英寸电视是最高级的电器。即使天色很暗,小楼的一层都不开灯。楼下的客厅只有一张很小的方桌,还有旧得看不出颜色的柜子。郑集老人的房间里也只有简单的单人床、旧橱和书桌。多年来,老人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10元钱,从不吃任何的补品。
  无私:“卖”别墅资助贫困生
  92岁时,老人“卖”掉了他居住的南秀村的小楼,并将房款捐了出来。房子是“卖”给女儿的,这里面还有个故事:郑老想把房子赠给在美国工作的大女儿,同时要求她回赠3万美金,实现他的捐献心愿,并允许他和老伴在这套房内度过晚年。女儿相当为难,她本来积蓄就不多,也用不上这套房。但她了解父亲的心愿后,还是想办法筹了这笔钱。
  郑老将这3万美金分成了三份:为让穷困而有为的青年科学工作者能参加学术会议及刊稿的版面费,分别给《生物化学杂志》《营养学报》各1万美元作为基金;另1万美元为南京大学生科院设立郑集清寒学生助学基金,现已资助了数百位贫寒学子。“每年选择约10人资助。”朱长生教授说,郑老过100岁生日时,学生们资助了一部分资金充实到基金中,现有40多万元。“郑老虽然离开了,但资助还会继续!”郑集教授还向四川老家的教育部门捐款,希望帮助到更多人。“郑老不仅仅帮助学校里的年轻人,他的保姆也在他的培养下成了大学生。”
  最后日子 4月13日 催出版社快出书
  2010年4月13日,记者在江苏省人民医院的病房里见到了郑集教授。当时他穿着西装,精神地坐在病床上,两手拿一根棕色的长布带在身上四处按摩。因为便血3月份就住进医院的老人经过治疗后病情好转。看到有年轻人来看他,他表示喜欢跟年轻人聊天,但年轻人不能太啰嗦。
  当天,郑集老人收到一份惊喜的礼物。他发明的“茶授带”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有厂家购买将投入生产。“这个很好,可以强健身体,还可以赚钱!”他告诉记者,“我存了一些钱,想把钱捐出去帮助穷学生和穷苦的老人。”
  当时他还向出版社的编辑催书,因为出版社答应在他生日前把“最好的医生是养生”系列出齐。
  老人当时告诉记者,他的生日愿望就是就是健康地活着,希望抗衰老科学为更多人做贡献。
  5月21日 生日与子女团圆
  因为三个子女分别在美国、澳大利亚、北京,郑老也是位“空巢”老人。郑老曾经说过,很羡慕胡家芝老人,因为她可以和儿子住在一起。
  今年5月21日,郑老过110周岁(111虚岁)生日,终于如愿与子女团圆了。当时,老人还特别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学术报告厅内与来看他的南大师生们见面,对大家表示感谢。
  当天,除了大女儿因身体不适未能前来,郑集教授的儿子和小女儿分别从北京和澳大利亚赶来祝寿。
  7月1日 母校校长来看望
  7月1日上午,全美十大名校长,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校长戈登•吉特别到省人民医院看望郑集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正是郑集教授读硕士研究生的母校。1931年,他就是在这所大学取得了硕士学位。校长专门写了一封信给郑集,代表母校对这位在世的最年长校友的肯定,他还特别颁发“校长勋章”给郑集,这是州立大学的最高荣誉之一。
  但此时郑集老人已经十分虚弱,几乎不能言语,他只能一边输液,一边抬手向大家打招呼。
  昨天,郑集教授在各地的家人已经接到消息,将赶到南京来处理老人的后事。
  
郑集生平
  1928年 中央大学理学士
  1931年 俄亥俄州立大学硕士
  1934年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Sigma Xi Society 的会员,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5年 中央大学聘郑集为医学院生化科教授兼主任
  1949年 中央大学教授委员会主席
  1950年 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医科大学生化科兼任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生化科教授、生化科主任
  1956年 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评郑集为一级教授
  1963年 中央教育部聘郑集为高校生物学教材编审委员兼生化教材组组长
  2004年 21世纪世界最有成就奖得主
  2008年 出版《鉴证长寿:百岁教授的养生经》
  2009年 获建国60年江苏十大科普人物奖
  2009年 在台湾出版《不老的技术》
  2010年 出版《最好的医生是养生》三本书和挂图系列;茶授带获专利
  
相关新闻
  一年走了三位 百岁老寿星
  今年,除了郑集老人外,还有两位百岁以上的传奇老寿星,在这之前也十分遗憾地离开了我们。今年2月22日,享有很高知名度,参加过张艺谋北京申奥片拍摄的郭彩如老人去世,享年110岁。3月23日2点50分左右,江苏年龄最大的“老寿星”,有剪纸界“金母泰斗”称号的胡家芝老人,因器官衰竭抢救无效去世,享年114岁。医生说,一年内走了三位超级寿星,确实是非常大的遗憾,每一个老人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和传奇。从三位老人的经历来看,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比如,心态都很年轻,极少生气,心态平和,饮食简单。人人都说越老越寂寞,但是这些老人都交了很多的好朋友,活出了精彩,活出了质量。这三位老人更多的精彩是在百岁之后,生命不止,运动不息,活到老,学到老,比如郭彩如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床上练习着太极拳的架势。专家说,他们虽然走了,但是留下的精神财富却十分宝贵,每个人都会老,而通过这些老人,你可以汲取到很多很多。
快报记者 刘峻 黄艳

  南京百岁老人有220多位
  快报讯(记者 项凤华)南京的人瑞有多少呢?记者昨天从南京市老龄办获悉,2010年的最新数据尚未统计出来,目前的数据还是2009年底统计的,有224名百岁老人,其中鼓楼区就有28名百岁老人。今年鼓楼区的两名老人,即南京的女寿星胡家芝和男寿星郑集相继去世后,目前该区最长寿的是梅建新、黄翠蛾等3名老人,都是1904年出生的。
  从总体趋势看,南京的老人近年来越来越长寿。1985年,南京市百岁老人只有4名,而最近几年,全市百岁老人基本在200名左右。百岁老人的男女比例也基本呈现“一边倒”,男性的人数占不到两成。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分析认为,被列为长寿人群的女性,绝大多数没念过什么书,成家后在家里一直担当着家庭妇女的角色,适度的压力及体力劳动、豁达的胸怀、常在邻里间交流想法等被认为是长寿的主要原因,而同时期的男性则主要承担着全家人的支出,要么从事重体力劳作,要么从事过度的脑力劳动。不少男性年纪大了,人也变得很倔强、很孤僻,甚至很少活动,一旦生病,也总是挺着,实在挺不过去了,才会去看病。而女性则不一样,不少女性年纪越大,和家人的关系越融洽,有点小毛小病的,也愿意说出来,这样就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2010年10月10日星期日

111岁郑集教授长寿秘籍:生活规律简单

Note: 郑集教授 was born on 6 May 1900 and died on 29 July 2010.

Info Source: http://js.xhby.net/system/2010/05/07/010744647.shtml

新华报业网-南京晨报  2010-05-07 08:57:06 

他是中国营养学之父、抗衰老学的创始人,中国生物化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他的科研成果和养生心得,证明长寿并非遥不可及,普通人同样可以享尽天年……这位传奇般的老人,就是目前世界上最长寿的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郑集。56日,这位阅尽无数沧桑、豁达笑对人生的老人迎来了111周岁寿诞。

  111岁老人出书谈养生

  老人的两个女儿在国外,一个儿子在北京,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是,他昨天迎来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生日。他目前所住的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的医护人员和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工作人员为他精心布置了病房,准备了蛋糕与鲜花,和郑老的朋友、学生一起,为他举办了一个简单而隆重的祝寿会。

  因为过生日,老人特意穿了一套合身的西服,还打上了领带,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祝寿会上,郑老看到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工作人员为他送来的他的最新力作《最好的医生是养生———111岁养生大师谈健身》时,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大家好奇地问:郑老,您有什么生日心愿?思路清晰的郑老随即爽快回答:我的愿望是祝愿我们所有的人和谐健康长寿!话音未落,病房里已是喝彩声一片。

  长寿秘籍:生活规律简单

  活到111岁还能如此思维清晰,而且身体各个系统都没有器质性病变,谈起长寿的秘籍,老人笑言:生活有规律,饮食清淡。

  走过110多年的风风雨雨,郑老生活作息一直极有规律。85岁以后,郑老的工作时间从原来的11小时减到7小时,但是,他的作息依然规律,即便102岁以后不到单位上班,还是没有影响他的作息规律。每天早上6点半醒来,花15

  20分钟在床上从头到脚按摩一遍,达到舒筋活络、促进新陈代谢的目的。12点准时吃中饭,午餐后睡1

  2小时,晚餐后静坐或散步约半小时,一般8点最迟9点睡觉。

  郑老一日三餐有规律,而且讲究荤素搭配、科学饮食。饮食以三低(低脂肪、低热量、低糖)、二足(足够的维生素和纤维素)和易消化为原则,要包含人体需要的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

  郑老的长寿菜单并不复杂:早上运动完后空腹喝一杯蜂蜜水,吃冻干粉、复合维生素片;7点吃早饭,牛奶、鸡蛋、馒头、蛋糕换着吃,加点粗粮、麦片之类的,再补充一点红枣、枸杞、桂圆;12点准时吃中饭,一荤两素一汤配稀饭,多以时令蔬菜为主;晚饭是藕粉、包子、面条、馄饨之类容易消化的食物,8点半喝酸奶。

  郑老喜欢吃甜的水果,还爱吃香蕉,润肠通便,一般中午晚上各吃半根。他还爱吃巧克力。我自己都不吃辣的,伤胃。要少吃油炸及过分辛辣之物,每餐最好吃八分饱。

  作者:成运芬 陈步伟 华琳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