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精神
(2011-02-28)
● 何濛
好为人师
一月初,我在早报看到占有半页版位的巨幅挽词,是数十位华中校友为悼念他们的陈仰成老师而刊登的。
我不认识陈老师,但看到遗照下的校友名字,有不少是我认识和熟悉的,他们与我的年纪相仿。屈指计算,陈老师应该是五六十年代的华中教师吧?半页版位的广告费用不小,只有社会名流,富商巨贾或企业集团老板才会有这么大幅挽词。离校半个世纪的学生还记得教过他们的老师,且有这么有心的校友去召集众人登挽词,我的确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位老师一定深受学生爱戴。学生们这种尊师重道,饮水思源的精神令我激赏。
直到阅读林清如君写的《怀念温文尔雅的陈仰成老师》一文后,我才知道陈老师是一位优秀的历史老师,他有独特的教学法,诲人不倦。我想,当时的华中应该有浓厚的校园伦理文化,师生之间互爱互敬,才孕育出这种知恩感恩的价值观。
那天,华中校友会举行新春团拜。大讲堂内外春意盎然,校友们又济济一堂,握手言欢。庆祝节目开始不久,大家正在聆听华乐队演奏新年组曲时,水铭漳老先生坐在轮椅上,在两名男士和女佣的陪伴下,缓缓从侧门进入。他笑容可掬,仰头向大家挥手。轮椅安顿好后,坐在后几排的校长,董事和老校友都相继走到前面,和他握手问好。
那一刹间,“华中精神”这四个字在我的脑海掠过,然后,凝固住了。我仿佛感到这种精神散发在整个讲堂,充溢在每个人的心中。
我当然也要走过去向老人家拜年祝福,因为我永远铭记他对学院的贡献。1987年学院因为建筑结构出问题,被列为危楼,全体师生被迫撤离往他迁。原处在巅峰的学院在一夜间跌入低谷,陷入困境,前路茫茫。如何安顿学生,如何筹款重建,如何重振旗鼓……如此种种挑战,真把人搞得焦头烂额,心力交瘁。
水先生为学院四处奔忙,参与建筑策划,工程会议甚至筹款活动。多少个夜晚,我们在一起开会,集思广益;多少个烈日下,我们带上头盔穿着长靴,踩着泥沼,视察工地。因为有他,因为有热心教育的董事诸公,因为有那股自强不息的华中精神,崭新巍峨的校舍才能重现山岗上,再创辉煌。我们能不感恩吗?
如果你问我什么是华中精神?我说:今日校友的爱校尊师表现,和往日建校前辈的付出与贡献,就是华中校园文化的精神。但愿这种精神能够代代传承,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承担着不同的时代使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