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闭幕
(2011-02-25)
开门见山
幽默、坦然面对人生的终结,的确需要智慧。
再往前跨一小步我就70岁了,想想人生道路走过 大半,来日无多,夕阳再红也会很快暗淡下来。与物以稀为贵一样,时间也是以少为贵。时间就是生命,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上了年纪的人会更加珍惜所剩无几 的日子,因此往往也更加不能忍受种种浪费时间的行为。自己已经是时间的“穷人”,而且是越来越穷了,怎么敢挥霍时间?
一个人一生没有什么名垂青史的成就,但是如果他栽培了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影响人类极其深远的学者、思想家、政治家,能说他没有成就吗?他的成就是体现在别人的身上,可是世人总是把光环、鲜花和掌声送给了他所栽培的人,而他往往被冷落。
我们社会有千千万万平凡的小人物,他们个人即使对国家社会没有大贡献,但是只要他们勤勤恳恳工作,踏踏实实做人,尽心尽力栽培自己的子女成才,那也是对国家社会做了贡献。
如果说人生有如一出戏,那么生命的结束其实就是人生的闭幕,葬礼就是人生的闭幕礼,墓志铭是铭刻在墓碑上的闭幕词。怎么办好闭幕礼,写好闭幕词,这是很讲智慧的事情。
今年1月19日我的妻舅(也是表弟)庭铭病逝,他生前交代妻子一定要节哀,他是坦然面对生命的结束,遗体火化之后,骨灰不留,撒到大海。
庭铭出殡那天有件怪事:一只嫩绿色的小蚱蜢停在一名亲人汽车的车顶,从万礼火化场一直跟回家。奇怪的是,我们尝试将这只蚱蜢挥走,它却一直不肯飞走。于是亲友们就很自然想到,是庭铭化为蚱蜢回家。庭铭小时候有个外号叫“长脚蜢”,这不能不令人啧啧称奇。
我听老一辈南洋大学毕业生说,1972年倡办南大的陈六使先生逝世,出殡回来时有只飞蛾(一说蝴蝶)一直停在一名亲友的汽车顶上久久不离去。当然,相信无神论和唯物主义的人会把这类“怪事”当作偶然的巧合,不会相信那是亡魂归来。
我对宗教没有研究,对于死的奥秘更是一无所知,但总觉得世上有些关于生死的奥秘,人们似乎没有找到完全的答案。
我想起了现代中国高僧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弘一法师在1942年8月下旬知道自己病重难愈,9月1日写了“悲欣交集”四个字,作为他在俗世的绝笔,也是人生的闭幕词。三天后大师安详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晚晴室。
有朋友跟我讨论“悲欣交集”,他们问:出家人修行达到弘一法师那么高的境界,把一切都看成虚与空,往生时何来的悲与欣呢?我去阅读弘一法师的传记与门人 的回忆,发现弘一法师在病重时曾对身边随伺的门徒妙莲法师说:“你在为我助念时,看到我眼里流泪,这不是留念人间,或挂念亲人,而是在回忆我一生的憾 事。”这样理解其“悲”就不难;至于“欣”,又如何理解?出家人涅槃入寂,往生西天,成就正觉,自然是最可欣的事了。如果我理解没错的话,出家人也是有悲 喜的,只是其对悲喜的理解与态度跟凡俗不一样罢了。
有些人面对死亡还不忘记幽默,一名拳击手在自己的墓碑上留下一句话:无论你数多少次,我都不会站起来了。
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为自己的人生剧终写的最后台词是他的墓志铭,好像预想到可能有人不让他安息,他用古英语语体,镌刻着这样的诗句
看在耶稣的份上,我的朋友,
切莫挖掘这黄土下的灵柩,
让我安息者将得上帝祝福,
迁我尸骨者将受亡灵诅咒。
英国大科学家牛顿临终前曾说:“我只不过是在大海边捡贝壳的小孩”。刻在他的墓碑上的,却是:“死去的人们应该庆贺自己,因为人类产生了这样伟大的装饰品。”幽默、坦然面对人生的终结,的确需要智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