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副刊(2011-07-16)
兴趣何来?
(2011-07-16)
● 自力
心里话
我没有深入钻研过书法,却酷爱写字。
话说半个世纪以前,我在本地上华校的小学和中学时,学生们都必须定期交毛笔字作业:大楷和小楷。自己当时曾学过点柳公权和颜真卿,又从父亲的好友韦晕(区文庄先生)那里得到一本《张黑女墓志铭》,临摹过一小阵子;但不算有什么碑帖磨练的功夫。
写字的兴趣,是从上课用铅笔或钢笔“抄黑板”得来的。
当年的老教室,正前方是一块(多少脱了色的)暗绿色的大黑板;它由好几块拼接起来,几乎有整面墙那么宽。老师上课就拿着货真价实的白粉笔,一面讲一面在黑板上写;粉笔常将黑板划得吱吱作响,还不时有白色粉末飞散出来。教理科的老师们左右横写;教文科的则多数竖着由上往下,甚至还从黑板的右边写起。记得个别老师在内容、讲解、写黑板三方面都掌握得超准:黑板一写满,就讲解完那节课的内容,下课的钟声也就顿时响起!
学生们呢,自然得整堂课耳听眼看手抄不停……按照今天的说法,是tiring和boring到极点。
可能当年的我有点不正常吧——对抄黑板我是全心全力,兴奋不已。不是因为对所学的知识充满激情,不是为了当什么模范生;而是,啊,那黑板上老师们写的字太美了!我真觉得教我的老师们差不多每位都是书法高手。能通过抄黑板来学他们的字,这种机会还能上哪儿去找?
在工商小学,印象最深的是教我们公民课的余松年老师。他在黑板上虽然写得不多,但字字清雅;不时还用简美的线条将伦理故事里的人物勾绘出来,怎不把同学们吸引进去呢?
到了华侨中学,六年里,老师们的黑板字我更是倾服不尽临摹不完。从初一华文老师王震南先生的何绍基体,到高二华文老师赵满源先生的瘦金体,中间的教文史的丁水涵、丘絮絮、郑克铭、潘金顺、卢涛、陈辅等等老师,连教数理化、生物等的胡鸿烈,宋和才,谢永璋等老师,可以说各有一手精彩而独特的好字。他们的粉笔执法、运法都是经典性艺术性的——那是当年华校教育文化之美的一部分啊!
还值得一提的是,教我们英语的老师们也个个是英文书法的佼佼者;我那手(叫一些老外吃惊的)cursive handwriting 就是从他们那儿模仿出来的。
抄黑板,学老师们的字,虽没让我成为书法家,的确使我一生受益不尽,欢乐无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