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大医院医生: 保健制度缺陷严重
(2011-05-06)
一名男子中风后,每天需要花250元医药费。他无法承担这笔钱,于是向医疗社工求情,不料对方说他有个儿子住在公寓,所以不太可能获得援助。
事实上,这名男子有五个不太富裕的孩子。姑且不论这点,又有多少和家人同住一间公寓的人,一天能为父母的医药费支付250元,也就是一个月7500元。
国大医院传染病医药高级顾问保罗·淡比雅(Paul Tambyah)副教授,(于5/5/2011)在为(新加坡2011大选)民主党站台时提到他近日碰到的这个病人,借此说明政府实行的保健制度存在严重缺陷。
他指出,他曾经在卫生部长许文远的面簿上提出对医疗制度的看法,不过部长除了礼貌地回应外,并没有做出什么改变,所以他决定到场发言。
他说:“我们的保健制度问题在于大部分都是出自保健储蓄(Medisave)。很多医院的病人是年长者,他们的保健储蓄里没什么钱,需要靠孩子的保健储蓄。好在我们父母这一代有很多孩子,他们能够承担父母的医药费。”
不过,他这代的孩子较少。当他们生病时,如果只靠自己的保健储蓄,而它已经被上一代花光,住院费用要怎样支付,就很难想象了。
淡比雅也指出,健保双全(Medishield)这个强制性的健康保险不保障的地方太多,全球没有一个保健制度是这样挑三挑四(cherry picking)的。
他认为民主党的“影子医疗保健计划”能够针对目前的处境对症下药。首先,是把保健的花费提升至第一世界水平。
他说:“在2009年,保健开支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6%,是发达国家中最低的。国人应该花更多自己的纳税钱在自己的健康上。”
他也指出,民主党提议在组屋底层增设诊所,行动党人却说医生不够。事实上,这类诊所可由护士、物理治疗师等人运作,为民众提供具有成本效益的护理。
他也语带讽刺地说道,新加坡并不缺医生,除非人口有一天增加至650万。问题其实在于分布不均匀。在公共医院工作的医生工作量负荷不来,而他们离开后,开诊所,却发现租金太昂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