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2007-9-26),中央4套《中华医药》播出了反思胃癌的美食家--原晓娟的故事,原晓娟从查处胃癌到去世仅仅8个月的时间, 对原晓娟的病,医生用了最新的技术,尽了最大的努力,丈夫卖掉了一处房子,原晓娟做了最积极的应对,这些还是没有挽留住她的生命。原晓娟在博客里写道:贫 穷和富有就是一场病的距离。在我们追逐富有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自己最大的财富就是健康和生命呢?
在我国(中国),每年至少30万人被胃癌夺去生命,但有多少人能 反思一下我们的生活方式与胃癌的关系呢?
原晓娟虽然走了,她的“病床日记”依然在流传,原晓娟不仅用自己“病床日记”呈现了对生命的渴望和执着,更用自己 的生命给我们带来对健康的反思和警醒。不知道从这个故事中,您有没有或多或少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呢?
原晓娟,三十五岁,2007年4月18日她被晚期胃癌夺去了生命。原晓娟并不是名人,但她的博客却影响了许多人。她的“病床日记”,留给人们对健康和生命的思考。亲爱的朋友们,如果你有一点时间,希望你能抽空看一看这篇文章,我相信,你一定会从中得到启迪的。
原晓娟是2006年7月10日被确诊为胃癌三期。
医生告诉她胃里有半个拳头那么大的肿瘤,周围组织也出现了的淋巴转移,情况十分不妙。
原晓娟没有任何精神准备,因为病情严重,原晓娟当晚就住进了医院。一向快乐的原晓娟,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她事业成功,家庭幸福。丈夫细致体贴,儿子聪明活泼。更关键的是,她自己的身体一直很健康。原晓娟难以接受,这么严重的病怎么会突然降临到自己身上?
当时的原晓娟,是一家知名杂志的美食编辑,熟悉她的人都叫她娟子。娟子的工作是品尝各种美食,并撰写出能调动读者感官的文章。正因为如此,胃对于她来讲意 义非常, 与其说是一个身体器官,不如说是她亲密的工作伙伴。原晓娟的胃伴随她遍游海内外,吃遍天下美味,原晓娟很享受自己的工作。面对款款堪称艺术品的 菜式,她陶醉其中,而这样级别的美食,我们大多数人一辈子也未必能享用一次。
原晓娟的工作被很多人羡慕,可是由谁知道,她几乎每周都有数次试餐会和品酒会,原晓娟也知道自己的胃在超负荷工作,她也知道在紧张工作的第二天,给自己的胃放一个假,尽可能的不吃东西。
这就是美食家的生活,前一天把胃装满,第二天又饥肠辘辘。做美食编辑以来,原晓娟常常饱一顿饥一顿,人们都说她有一个“铁胃”,殊不知,她的胃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的伤害。
表面看到很健康,内在可能已经起了问题了,已经发生了问题,这就是年轻病人的一个特点。
原晓娟曾经很自豪地把自己的胃叫做“铁胃”。然而这看似坚强的“铁胃”里却埋藏着很多可怕的隐患:
首先,这个美食里少不了煎炒烹炸,这些经过长时间烹调的 食物里含有很多的致癌物质,这么多的食物滞留在胃里,会有更多的致癌物侵害胃黏膜。
其次,娟子是一边吃,一边在思考这个美食文章怎么写,这其实对于胃来说 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我们的大脑重量大约占人体的四十分之一,但是它的耗氧量却几乎是身体的四分之一。那么边吃边动脑子就会使血液更多地流向大脑,那长期如 此的话,胃就会出现供血不足,这样是很伤胃的。所以俗话说“食不言,寝不语”,其实是有科学道理的.
第三就是,饱餐以后的第二天,娟子又会吃很少很少的东 西,她以为这样胃就能够得到休息,其实恰恰相反,我们的胃在消化的时候将会分泌胃酸,胃酸分泌是定时的,胃空的时候,会照样分泌胃酸,这就会对胃本身造成 伤害,胃得不到休息就不能够自我修复,这不符合保胃养胃的黄金法则那就是“饮食有节”。拥有“铁胃”的人们,因为胃从来都不闹毛病,就往往会更加忽视自己 利用胃的方法,所以健康隐患就更大。据一项统计资料显示,在胃癌患者当中饮食不规律,特别是晚餐不规律的人占到了38%,其中相当多都是像娟子这样的“铁 胃女士”,“铁胃先生”。
而经过了几年超负荷运转后,2006年,原晓娟的“铁胃”出现了不适的症状。
那是2006年5月,原晓娟结束了东京的一个品酒会,在回国的飞机上,原晓娟第一次感觉胃不舒服。她自己都不当回事,觉得疼一下,然后渐渐的好一些,没事 了就算了。就在这次飞机上的胃疼两个月之后,原晓娟再一次感觉到胃部不适。胃里有那种烧灼感,像那种有石灰一样。医生诊断是胃炎,给她开了些消炎药。但是 一个星期后,原晓娟不得不再次回到医院。
经胃镜检查,原晓娟被确诊胃癌三期,这是她才知道她的身体的重要性。看着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忍不住哗哗地流出了眼泪。
2006年7月20日,原晓娟在自己博客里这样写道:生命之门只吝啬为我打开了1/3,我觉得自己没有力量去推开那扇门,可是我想活着。
原晓娟从第一次明显的胃部不适到被确诊为胃癌三期,仅仅经过了两个月的时间,这一切好像快得猝不及防,然而她的情况并不是胃癌患者中的特例。目前中国的胃 癌患者当中,确诊的时候十个人里面会有六个已经是晚期胃癌了,对这些人来说,胃癌就像是从天而降。因为胃癌的初期往往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甚至还有20% 的患者就像晓娟这样,根本就不疼,感觉自己的胃一切正常,但实际上有一些部分已经开始癌变了,发现的时候就已经很严重了。另外80%的患者会上腹胀痛,但 是很难和普通的胃病来区分。
原晓娟希望尽快开始治疗。她当时的病情,必需进行胃的全部切除,然后再接受化疗,可是在医生看来,对她的治疗并不是手术那么简单,像她这样的晚期胃癌患者,不仅手术的效果往往不令人满意,而且术后的复发率很高,甚至个别情况,病情还会更难控制。
为了增加手术成功的可能,原晓娟选择了先进行化疗,再接受手术的治疗方案。医生给原晓娟用了一种最新的化疗药。经过两次化疗,肿瘤大大地缩小了,化疗的效 果比预期的要好,这让原晓娟对治疗充满了信心。原晓娟从病情确诊那天起,就在自己的博客里写下了“病床日记”,记录自己接受治疗的点点滴滴。
“病床日记”令病中的原晓娟成了网络名人,她对胃癌的反思,对生的渴望,触动越来越多人的心,每篇博客后都有近百条留言。
治疗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通过化疗肿瘤缩小了,也就是说,癌细胞得到了初步控制,这也为下一步手术提供了基础。
2006年9月12日,原晓娟被送进手术室。 然而,在手术台上,医生却发现,原晓娟的病情并不象化疗效果评估的那样乐观。肿瘤是缩小了,但是淋巴结转移却大大出乎意料。
要根除癌细胞,就要尽可能进行淋巴结清扫,因为淋巴转移是胃癌最主要的转移形式,也是胃癌术后复发的最主要原因。淋巴结转移越如此严重,保留一点胃的美好希望落空了。
那天上午7点钟进去一直到下午三点半才出来。 被推下手术台的原晓娟,苏醒之后,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胃还在不在。听说全切了心里也就踏实了。
2006年9月21日,原晓娟出院了,出院以后,处在恢复期的她还是以流食为主。她买来很多有关健康的书籍,她把自己的摸索做成抗癌食谱放在网上,在此期 间,她的“病床日记”点击率高达十二万,很多网友和她交流抗癌心得,还有网友推荐给她一道用十种谷米做的抗癌粥,晓娟跑到市场上精挑细选来这十种米,回家 煮粥喝。
这10种米是:红薏仁、荞麦、麦仁、小麦、麦片、糯米、糙米、小米、芡实。
生病之前,原晓娟总是吃别人做的美食,而现在这段养病的日子里,她终于有时间给自己做饭吃了。
在养病的日子里,原晓娟才发现原来我们太多地去追求那些违背自然规则的事情,以为自己生存的空间没有禁区,其实正在慢慢积累疾病的因素。
喝粥养胃,这是众所周知的。原晓娟熬的这十米粥都是我们俗称的“粗粮”,它极其丰富的植物纤维,有很好的"洗涤肠道"的作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减 少致癌物被人体吸收的可能。另外粗粮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硒是一种抗癌物质,可以结合体内各种致癌物,通过消化道排出体外。可以设想,如果当初晓娟能 有喝粥养胃的习惯,也许能推迟病情的发展,但是时间不能倒流,在养病的日子里,原晓娟感到了难得的轻松闲适,生病前的两年,她几乎没休过假,过着奔波而劳 碌的生活,而这样的生活,谁知道又埋下多少健康隐患。
2006年7月18日,原晓娟在自己博客写道:医生询问病情,问我最多的问题就是有没有癌症家族病史,我查遍三代也没找着,却在和医生的不断交流中找到了自己的病因,原来都是自己在生活方式中早就埋下了种子。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和原晓娟一样异常忙碌,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很多人眼里,他们是努力工作,事业成功的榜样,可是从健康角度来看,这忙 碌的背后的饮食不规律、压力超负荷等等,都是健康的杀手。一般人总以为胃病纯粹是一种生理上的疾病,但现代研究却证明,胃经常成为身体应激状态下的受害 者。生活压力大、工作节奏快给人们带来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是导致胃发生病变的重要原因。像原晓娟那么忙碌的人,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和压力,也就是中 医说的“情志不畅”,这会导致胃肠道内分泌异常、功能紊乱。
另外长达一年半的时间,原晓娟经常是凌晨两点前不休息,其实她在不断地放弃身体自我修复的最佳 时间,因为睡眠不足时胃部血流量减少,胃的自保能力大大减弱,容易导致胃肠道功能失调,并可能诱发胃癌。中医讲“唯有饮食劳倦最伤脾胃”,无论是饮食,还 是作息,原晓娟违背了保持好肠胃的另一条黄金法则“起居有常”,这无疑是给胃部病变的埋下了隐患。由于原晓娟腹腔广泛的转移,2007年3月14日不得不接受了第二次手术,但是,由于腹膜上有大量转移的情景,就连医学专家也回天乏术了。每一天、每一夜都是一次煎熬。
2007年4月18日原晓娟走了。身后留下了可爱的孩子和深爱她的丈夫。
原晓娟生前一再告诉网友们的是什么呢?他说:太多人,像我一样的工作人,这都是疾病潜在的危险,我希望通过我的反思能够给他们带来一些警醒,希望他们尽早的去注意到自己的健康,在年轻的时候,能够规避这种疾病的风险。
Source:
http://nj.focus.cn/msgview/100101/102144593.htm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